2025中考物理备考手册(全国版.含上海沪教版)

PDF版:【百度网盘下载

初中物理常见数据与公式总结

一、常见物理量数值表

物理量 常见物体 数值
长度 分子直径 \(10^{-10} \, \mathrm{m}\)
头发直径 \(70 \, \mu\mathrm{m}\)
普通课桌高度 \(80 \, \mathrm{cm}\)
普通教室高度 \(3 \, \mathrm{m}\)
中学生步长 \(0.5 \, \mathrm{m}\)
一根新2B铅笔 \(18 \, \mathrm{cm}\)
物理课本长度 \(0.26 \, \mathrm{m}\)
一张纸厚度 \(0.1 \, \mathrm{mm}\)
正常眼暗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距离 \(25 \, \mathrm{cm}\)
时间 正常人眨眼一次 \(1 \, \mathrm{s}\)
人耳能分辨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 大于 \(0.1 \, \mathrm{s}\)
速度 人步行 \(1.1 \, \mathrm{m/s}\)
自行车 \(5 \, \mathrm{m/s}\)
高速公路上的小汽车 \(120 \, \mathrm{km/h}\)
喷气式客机 \(900 \, \mathrm{km/h}\)
15℃时空气中声速 \(340 \, \mathrm{m/s}\)
真空中电磁波和光的传播速度 \(3 \times 10^8 \, \mathrm{m/s}\)
面积 成人单只脚底面积 \(250 \, \mathrm{cm^2}\)
成人大拇指指甲面积 \(1 \, \mathrm{cm^2}\)
质量 一般一元硬币 \(6 \, \mathrm{g}\)
一个苹果 \(150 \, \mathrm{g}\)
一个鸡蛋 \(50 \, \mathrm{g}\)
一名初中生 \(50 \, \mathrm{kg}\)
密度 纯水 \(1.0 \times 10^3 \, \mathrm{kg/m^3}\)
冰 (\(0^\circ\mathrm{C}\)) \(0.9 \times 10^3 \, \mathrm{kg/m^3}\)
人体 \(1.0 \times 10^3 \, \mathrm{kg/m^3}\)
体积 \(0.05 \, \mathrm{m^3}\)
物理量 常见物体 数值
托起两个鸡蛋的力 \(1 \, \mathrm{N}\)
一名中学生的体重 \(500 \, \mathrm{N}\)
压强 人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\(1 \times 10^4 \, \mathrm{Pa}\)
标准大气压 \(1.013 \times 10^5 \, \mathrm{Pa}\)
温度 人体正常体温 \(37^\circ\mathrm{C}\)
人体感觉舒适的室温 \(23^\circ\mathrm{C}\)
人们洗澡时水温 \(40^\circ\mathrm{C}\)
体温计的刻度范围 \(35 \sim 42^\circ\mathrm{C}\)
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 \(0^\circ\mathrm{C}\)
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\(100^\circ\mathrm{C}\)
比热容 \(4.2 \times 10^3 \, \mathrm{J/(kg \cdot ^\circ C)}\)
电流 人体感觉阈值 \(100 \, \mu\mathrm{A}\)
台灯 \(0.2 \, \mathrm{A}\)
家用空调 \(5 \, \mathrm{A}\)
家用电冰箱 \(1 \, \mathrm{A}\)
电压 一节干电池 \(1.5 \, \mathrm{V}\)
人体安全电压 不高于 \(36 \, \mathrm{V}\)
我国家庭电路电压 \(220 \, \mathrm{V}\)
电功率 家用空调 \(1000 \, \mathrm{W}\)
台式计算机 \(200 \, \mathrm{W}\)
液晶电视机 \(100 \, \mathrm{W}\)
吸尘器 \(800 \, \mathrm{W}\)
一般日光灯管 \(40 \, \mathrm{W}\)
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 \(20 \sim 20000 \, \mathrm{Hz}\)
超声波 大于 \(20000 \, \mathrm{Hz}\)
次声波 小于 \(20 \, \mathrm{Hz}\)
我国交流电 \(50 \, \mathrm{Hz}\)

二、初中物理常用词汇表

1. 以物理学家名字命名的物理量单位

物理量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
牛顿 \(\mathrm{N}\)
电流 安培 \(\mathrm{A}\)
电压 伏特 \(\mathrm{V}\)
电阻 欧姆 \(\Omega\)
物理量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
功率、电功率 瓦特 \(\mathrm{W}\)
功、热量、电能 焦耳 \(\mathrm{J}\)
压强 帕斯卡 \(\mathrm{Pa}\)
频率 赫兹 \(\mathrm{Hz}\)

2. 物理学家及其重要贡献

物理学家 国籍 重要贡献
牛顿 英国 发现了光的色散和万有引力定律,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
伽利略 意大利 首先提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,运动的物体之后会停下来,是因为受到了阻力
托里拆利 意大利 最早通过实验测出大气压的数值
阿基米德 古希腊 通过实验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和杠杆原理
欧姆 德国 早在19世纪20年代,欧姆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,发现了电流跟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,并进一步归纳得出了欧姆定律
焦耳 英国 焦耳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热和功的关系,根据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,提出焦耳定律。焦耳的研究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
安培 法国 判断出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
奥斯特 丹麦 通过实验证明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,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电与磁的关系

三、物理实验常用方法

方法名称 方法解读 应用示例
转换法 将难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某种方式转换为容易测量的物理量 1.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,作用效果的明显程度通过物体的回陷程度来判断
2. 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有关时,物体的动能大小通过被撞击物体运动的距离来判断
3.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,电磁铁磁性的强弱通过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
4.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,导体电阻的大小通过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来判断
5. 探究某处是否有磁场存在时,把小磁针放在其中看其是否转动来判断
等效替代法 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提出的简单方案或设想,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,二者可以相互替代,从而将问题简化,容易解决 1.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,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,其中一根等效为另一根的像
2. 测量大象的质量时,用石块的质量等效大象的质量
理想模型法 通过建立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。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简化,突出强调研究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或主要特征,而有意识地忽略研究对象其他方面的特征,以便于解决问题 1. 在研究光现象时,引入了光线模型
2. 在研究声音传播时,将一只侧面密封的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时,铃声变小,由此推理真空不能传声
3. 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静止滑下,小车在水平面上所受的阻力越小,滑行的距离越远,由此推理如果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为零,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
类比法 用熟悉的现象或模型来类比抽象的物理概念 1. 用水流类比电流
2. 用水压类比电压
3. 用抽水机类比电源

四、初中物理常用公式

类型 公式 变形公式 相关物理量 主单位 其他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
重力 \(G = m g\) \(m = \frac{G}{g}\) 重力 (\(G\)) \(\mathrm{N}\) / /
质量 (\(m\)) \(\mathrm{kg}\) \(\mathrm{t}; \mathrm{g}; \mathrm{mg}\) \(1 \, \mathrm{t} = 10^3 \, \mathrm{kg} = 10^6 \, \mathrm{g} = 10^9 \, \mathrm{mg}\)
重力加速度 (\(g\)) \(\mathrm{N/kg}\) / /
压强 \(p = \frac{F}{S}\) \(F = p S\)
\(S = \frac{F}{p}\)
压强 (\(p\)) \(\mathrm{Pa}\) / /
压力 (\(F\)) \(\mathrm{N}\) / /
受力面积 (\(S\)) \(\mathrm{m^2}\) \(\mathrm{cm^2}\) \(1 \, \mathrm{m^2} = 10^4 \, \mathrm{cm^2}\)
液体压强 \(p = \rho g h\) \(h = \frac{p}{\rho g}\)
\(\rho = \frac{p}{g h}\)
压强 (\(p\)) \(\mathrm{Pa}\) / /
密度 (\(\rho\)) \(\mathrm{kg/m^3}\) \(\mathrm{g/cm^3}\) \(1 \, \mathrm{g/cm^3} = 10^3 \, \mathrm{kg/m^3}\)
重力加速度 (\(g\)) \(\mathrm{N/kg}\) / /
深度 (\(h\)) \(\mathrm{m}\) \(\mathrm{km}; \mathrm{cm}; \mathrm{mm}\) \(1 \, \mathrm{km} = 10^3 \, \mathrm{m} = 10^5 \, \mathrm{cm} = 10^6 \, \mathrm{mm}\)
浮力 \( F_{\text{浮}} = G_{\text{排}} = \rho_{\text{液}} g V_{\text{排}} \) \( V_{\text{排}} = \frac{F_{\text{浮}}}{\rho_{\text{液}} g} \)
\( \rho_{\text{液}} = \frac{F_{\text{浮}}}{g V_{\text{排}}} \)
浮力,排开液体的重力
(\( F_{\text{浮}}, G_{\text{排}} \))
\(\mathrm{N}\) / /
排开液体的体积
(\( V_{\text{排}} \))
\(\mathrm{m^3}\) \(\mathrm{L}; \mathrm{mL}\) \( 1 \, \mathrm{m^3} = 10^3 \, \mathrm{L} = 10^6 \, \mathrm{mL} \)
液体密度
(\( \rho_{\text{液}} \))
\(\mathrm{kg/m^3}\) \(\mathrm{g/cm^3}\) \( 1 \, \mathrm{g/cm^3} = 10^3 \, \mathrm{kg/m^3} \)
重力加速度
(\( g \))
\(\mathrm{N/kg}\) / /
\(W = F s\) \(F = \frac{W}{s}\)
\(s = \frac{W}{F}\)
功 (\(W\)) \(\mathrm{J}\) / /
力 (\(F\)) \(\mathrm{N}\) / /
距离 (\(s\)) \(\mathrm{m}\) \(\mathrm{km}; \mathrm{cm}\) \(1 \, \mathrm{km} = 10^3 \, \mathrm{m} = 10^5 \, \mathrm{cm}\)
功率 \(P = \frac{W}{t}\)
\(P = F v\)
\(W = P t\)
\(t = \frac{W}{P}\)
\(F = \frac{P}{v}\)
\(v = \frac{P}{F}\)
功率 (\(P\)) \(\mathrm{W}\) \(\mathrm{kW}\) \(1 \, \mathrm{kW} = 10^3 \, \mathrm{W}\)
功 (\(W\)) \(\mathrm{J}\) / /
时间 (\(t\)) \(\mathrm{s}\) \(\mathrm{min}; \mathrm{h}\) \(1 \, \mathrm{h} = 60 \, \mathrm{min} = 3600 \, \mathrm{s}\)
力 (\(F\)) \(\mathrm{N}\) / /
速度 (\(v\)) \(\mathrm{m/s}\) \(\mathrm{km/h}\) \(1 \, \mathrm{m/s} = 3.6 \, \mathrm{km/h}\)
杠杆平衡 \(F_1 l_1 = F_2 l_2\) / 动力、阻力 (\(F_1, F_2\)) \(\mathrm{N}\) / /
动力臂、阻力臂 (\(l_1, l_2\)) \(\mathrm{m}\) \(\mathrm{cm}\) \(1 \, \mathrm{m} = 100 \, \mathrm{cm}\)
机械效率 \(\eta = \frac{W_{\text{有用}}}{W_{\text{总}}}\) \(W_{\text{总}} = \frac{W_{\text{有用}}}{\eta}\)
\(W_{\text{有用}} = \eta W_{\text{总}}\)
有用功、总功 (\(W_{\text{有用}}, W_{\text{总}}\)) \(\mathrm{J}\) / /
机械效率 (\(\eta\)) / / /
热量 \(Q_{\text{吸}} = c m (t – t_0)\)
\(Q_{\text{放}} = c m (t_0 – t)\)
\(m = \frac{Q_{\text{吸}}}{c (t – t_0)}\)
\(c = \frac{Q_{\text{吸}}}{m (t – t_0)}\)
\(t = t_0 + \frac{Q_{\text{吸}}}{c m}\)
吸热量、放热量 (\(Q_{\text{吸}}, Q_{\text{放}}\)) \(\mathrm{J}\) / /
比热容 (\(c\)) \(\mathrm{J/(kg \cdot ^\circ C)}\) / /
质量 (\(m\)) \(\mathrm{kg}\) \(\mathrm{g}\) \(1 \, \mathrm{kg} = 10^3 \, \mathrm{g}\)
初始温度、末温 (\(t_0, t\)) \(^\circ\mathrm{C}\) / /

以上内容整理自初中物理教材,旨在帮助同学们快速掌握常见物理量数值、单位、公式及实验方法。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!

PDF版:【百度网盘下载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