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内容请点击下载观看:【百度网盘下载】
以下是预览部分:
第一章 声 单元总结
思维导图
以下是“声”这一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总结,以文字形式呈现思维导图的主要内容:
-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
- 声音的产生: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。
- 声波: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。
- 声速:声波在1秒内传播的距离,称为声音的速度。
- 声速大小:固体中声速最大,气体中声速最小。温度为 \(15^\circ \text{C}\) 时,空气中的声速为 \(v_p = 340 \, \text{m/s}\)。真空不能传声。
- 回声
- 定义: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称为回声。
- 分辨回声的条件: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\(0.1 \, \text{s}\) 以上。
- 应用:回声可用于测量距离,如超声波诊断。
- 声音的特性
- 响度: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程度,也叫音量,与发声体的振幅和人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。
- 音调:声音的高低,由振动频率决定。频率高则音调高,频率低则音调低。
- 音色: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决定,不同物体振动发声时,声波由不同频率组成。
- 噪声与控制
- 噪声:发声体无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。
- 控制噪声的方法:
- 控制噪声源的强度。
- 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。
- 保护受噪声影响者(如佩戴耳塞)。
- 超声波与次声波
- 超声波:频率高于 \(20000 \, \text{Hz}\) 的声波。
- 次声波:频率低于 \(20 \, \text{Hz}\) 的声波。
详细内容
1.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
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。当物体振动时,会引起周围介质(如空气、水或固体)的振动,这种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,称为声波。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,定义为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,即声速。数学上,声速用 \(v\) 表示,其单位为 \(\text{m/s}\)。例如,在温度 \(15^\circ \text{C}\) 的空气中,声速为:
\[ v_p = 340 \, \text{m/s} \]
声速的大小与介质有关:固体中最大,液体次之,气体中最小。特别地,真空中没有介质,因此无法传声。
2. 回声
当声音遇到障碍物(如墙壁、山崖)反射回来时,形成了回声。要分辨出回声与原声,人耳接收到的反射声必须比原声晚至少 \(0.1 \, \text{s}\)。回声的应用非常广泛,例如利用超声波测量距离或进行医学诊断。
3. 声音的三大特性
- 响度:人耳感知的声音强弱程度,与振幅和距离有关。振幅越大,响度越大;距离越近,响度越大。
- 音调:声音的高低,由振动的频率决定。频率 \(f\) 的单位是赫兹(\(\text{Hz}\)),公式关系为:
- 振动频率高 \(\Rightarrow\) 音调高
- 振动频率低 \(\Rightarrow\) 音调低
- 音色:不同物体发声时,因材料和结构差异,声波包含的频率成分不同,从而形成独特的音色。
4. 噪声及其控制
当发声体无规律振动时,产生的声音称为噪声。噪声对人体有害,控制噪声的方法包括:
- 降低噪声源的强度,如减少机械振动。
- 阻断传播途径,如使用隔音材料。
- 保护受影响者,如佩戴耳塞)。
5. 超声波与次声波
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\(20 \, \text{Hz} \sim 20000 \, \text{Hz}\)。超出此范围的声波分为:
- 超声波:频率 \(f > 20000 \, \text{Hz}\),常用于医疗和工业。
- 次声波:频率 \(f < 20 \, \text{Hz}\),如地震波,常用于自然现象研究。
总结
本章通过声音的产生、传播、特性及应用,全面介绍了声学的基础知识。掌握声速公式 \(v = 340 \, \text{m/s}\)(空气中,\(15^\circ \text{C}\))、回声条件(\(t > 0.1 \, \text{s}\))以及频率与音调的关系,将有助于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。